由台湾胡氏艺术公司执行长胡朝圣担任策展人,透过虚拟现实、声音、互动以及动力等新媒体装置,以实物和场景式体验,从作品所触及的多元议题与内容,展现科技与设计的不同面向,从科技原型到产品、商品过程中设计所起的传递和连接作用。此展览规划未知世界展区(聚焦视觉眼镜、情绪捕捉传感器、人脸识别智能)、科技共生体验展区(聚焦人工智能、VR虚拟现实、3D数字影像)、城市设计意象展区(聚焦科技在城市设计、世界探索的运用)三大板块,展示姚仲涵、陶亚伦、盂施莆、曾伟豪、利安•摩根等五位台湾新媒体艺术家的创新新媒体装置作品。
时 间:10月18-21日
地 点:雄安新区容城市民体育运动中心策展人
胡朝圣,出生于台湾,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广播电视组毕业,纽约流行设计学院(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艺术管理硕士。现为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、台湾视觉艺术协会顾问、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、VT Artsalon非常庙艺文空间共同创办人、双方艺廊共同创办人及策展人以及胡氏艺术公司执行长、2018 台北白昼之夜总监。曾获选法国文化中心-2018 Focus Visual Art 参访交流“台湾区代表”,入围 CANS 当代艺术新闻年度“亚洲当代艺术之最”之“2017 年度最佳策展人”。所策划展览曾获 CANS 当代艺术新闻年度“亚洲当代艺术之最”之“2017 年度最佳展览”、“2017 年艺术家杂志年度十大公办好展”等奖项。
国立台南艺术学院造形艺术研究所毕业。早期以动态雕塑为主,以磁铁作为媒材讨论无形的磁理能量表现。研究所毕业以后,他持续关注无形的能量,除延续早期作品外,转向对声音进行研究,将无形的能量转化为可视,并且追寻原初的价值
出生于加拿大圣约翰市,既是一名视觉艺术家,也是一名专业电影摄影。2002年,就读于泰国清迈大学,开始接触政治、考古和发展学,后加入记录片制作团体Images Asia参与纪录片电影制作,开启艺术创作生涯。他藉由编辑、摄影和拍摄电影接触到很多人,因此了解到不同的文化、政治观点和情势。作品也从摄影创作转向注重过程、具批判性且反映自我的作品。后来,他开始解构相机,将相机结构彻底翻转,逐渐转向装置创作。最终,他将相机能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拿掉,转向以“光”为元素的装置作品。他擅以作品改变场域氛围,给予观众暂离所处次元之特殊观感。
出生于台湾苗栗,2010年毕业于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,获学士学位。2013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,获硕士学位。现居台北。2008年至今,致力于机械、动力与装置艺术的开发与制作,作品多为复合媒体艺术、机械艺术、装置艺术;擅长将机械装置、金属工艺、动态机构融合为跨领域的新媒体艺术,描述自身深刻的生命经验、记忆与感受。作品曾入选“台北数字艺术奖”、“全国美术奖”,荣获“艺术银行新媒体艺术类典藏”、“青年典藏计划新媒体艺术类永久典藏”,并参与全国美术展、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、台北数字艺术节、FORMOSA雕塑双年展、台湾文创艺术博览会科技艺术特展、北京今日美术馆—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等大型展览。在2016年举办首次个展「小折磨」,同年获选「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-进驻艺术家」,2017年首度发表大型现地制作作品「飞行的轨迹」于台中市中心台湾大道公益路圆环展出,同年入围中国北京「青年艺术100」竞赛项目。
出生于台湾台北,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。现居住于台北,从事艺术创作,目前任教于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,至今举办过十多次个展、超过五十场联展,在台湾、香港、美国、芬兰、法国、波兰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奥地利等国家都曾有展出经验。作品充满浓厚的哲学辩证与反思,深刻而发人深省,获得许多公私立机构典藏。从影像、声音、光影创作到机械动力装置,他始终关注身处于信息科技时代中人的处境以及存在
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硕士,台湾创作声光艺术的代表性人物,创作历程超过10年,作品形式包含声光装置、声响演出与音乐制作,透过光与声音之间的呼应和对比,出发观者对自身体感的想象。2005年开始从事声响创作,2008年获台北数位艺术节声音艺术首奖、2017年获台北美术奖优选,并多次受邀参与福冈、东京、阿姆斯特丹、洛杉矶等地的国际展览与演出。
未知世界展区
姚仲涵——时光Current Light在本次展览中为大家呈现的作品《时光》,则展现了有关时间的流动感。「时间是世界共通的节奏,大家都是跟着它做事情」,艺术家利用90个日光灯管,去显示当下的时、分、秒,由于日光灯管的物理性,启动灯光到完全稳定的状态会超过一秒,因此,我们可以看见展示秒数的部分,会持续地闪动,来不及完整显示,或我们根本还看不清楚,就到下一个时间了。而在这持续闪烁的过程,艺术家似乎在像我们传达某种讯息或提醒,带着一点有机的暧昧感,却又令人想一探究竟。
科技共生体验展区
盂施甫——飞行的几何、街角飞行此次展出的为2018新作品“飞行的几何”以及“街角飞行”。展示机械、动力与装置产品,充分发挥工艺技术、复合媒体设计、机械装置效果,将机械装置、金属工艺、动态机构融合为跨科技领域的设计体验,体现工业设计材料的创造性及科技共生。
“飞行的几何”作品灵感来自振翅飞行的羽翼,方正造型的金属构件以马达驱动,将飞行动态转化为简练的几何图形,在空间中展翅飞翔。
“街角飞行”作品构想来30年代螺旋翼飞机,以极轻盈的结构与开展的双翼加上螺旋桨动力,构成飞行的条件,加入科技感的造型元素,打造幻想中的飞行装置。
科技共生体验展区
陶亚伦——美国圣塔菲、巴黎EP7当观众进入虚拟现实与互动装置后,会看见与「圣塔菲新媒体艺术展」展览现场完全一模一样的空间与视角,观众可以自由的观看,如同置身于展览的现场空间。随后观众的身体会从展览的现场空间,缓慢地移动到巨大虚空间中,最后,再从虚空间缓慢地移回到展览现场空间。观众体验如梦境般的经验,感知不断展延的「时间」维度,体认现实与虚空间交迭的威力。巴黎「EP-7」的展览现场,有实体的动力装置平台,观众需站立在平台上,穿戴VR眼镜,即看到如现场一模一样的「EP-7」场景。稍后,「EP-7」的场景中的黑色门即缓缓开启,观众从「EP-7」场景,慢慢地移动到台北的「空总-文化实验场」长廊废墟中,观众可以从容的端详废墟空间中的每一处细节,最后缓慢地移回到「EP-7」场景,并脱下VR眼镜,回到展览现场。
城市设计意象展区
利安•摩根——Untitled Monochrome利安.摩根主要创作以“光”为元素的装置作品。使用工业、日常、自然物件等特殊媒材进行创作,建构于艺术家对自身成长的文化背景,以及对社会、科技、设计、环境等议题的思考之上,透过动力装置来表达自我,创作机械移动灯光的雕塑装置,结合日光灯管、马达的作用,在工业设计产品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。
城市设计意象展区
曾伟豪——观音作品《观音》的创作动机来自一个音流学(Cymatic)的可视化声音实验。作品的图像来自于固定频率25Hz的声音在水面上呈现的瞬间片段,并将其拍照记录后以导电油墨印制在许多木条上。艺术家希望分割图像,呈现一种水波纹的感觉,木条左右移动时,透过观众身体的互动,随机扰动图像和创造声音,这些图像和木条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片段,在透过合作组合就可以呈现一个大的图像,达到各自完成自身也共同完成整体的概念。
城市设计意象展区
曾伟豪——黑迷宫-门作品《隐声迷宫-门》以颜料覆盖成隐约的画面,艺术家利用导电油墨的特性让观众可以透过触摸发声寻找出路。寓意在身处被遮盖掩饰的环境中,必须凭借着一些方法和线索才有前进或离开的机会。
城市设计意象展区
曾伟豪——种声作品《种声》是为2006第一届互动装置首奖作品《Speaker Tree》的延伸创作。希望透过观众的互动创造树林的意象,同时也藉由自然的景象创造数字的想象。一排在水边的树林,远看就像计算机里录音时的声波图,透过观众用铅笔在画面上涂画连接和延伸树林的样貌,创造各种独特的声波树林的形式,并透过身体的导电连接制造各种声音,就好像每个观众为画面中的树种下一个特别的枝叶声音,集合在画面上留下一段众人之声的音波图,表达一种结合各种独特声响形状的声音风景。